中國式摔跤

中國式摔跤
中國最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,早在四千年前的黃帝時代就有了古代摔跤活動。規則簡單,摔跤者雙腳之外的身體部分著地為失分。運動員穿著柔軟結實的白色跤衣衣襟、袖口邊緣縫有紅色或藍色的色帶,繫上腰帶,穿長褲,全身可以握抱,可以抓摔角衣和腰帶,但不准抓褲子。 中國式摔角只許站著摔,摔倒後就停止,然後重新開始比賽。 依照把對方摔倒的不同程度,分別判得三分及一分。1953年,中國式摔跤被列入國家體育運動競賽項目,並舉行了全國比賽,現在亦是全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。

簡介

中國最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,古代稱為角力、角抵、相撲、爭跤等。5000多年前,黃帝時代就有了摔跤活動,到了周代(公元前11世紀~前221年),摔跤被列為正式體育項目。秦漢以後,摔跤從單一的軍事目的走向了民間,成了供人欣賞的娛樂活動。皇家有了專門的摔跤組織,這種組織一直延續到清朝的“ 善撲營 ”。元、明、清時代,摔跤融入了滿族和蒙族的技藝,逐漸形成現代中國式摔跤的雛形。

規則

比賽中間不許抓住裩兒和拽起袴兒,但可以拽直拳,使腳剪,拳打腳踢都行,這與日 本的相撲從場地、儀式到規則都基本上近似。比賽結束,獲勝者可得銀碗等獎品。清代設有善撲營,專門訓練清朝貴族青年摔跤,他們常為王公貴族表演,或與蒙古族、回族摔跤手比賽,這叫官跤,摔跤手和教練員都是終身職業。華北等地民間摔跤叫私跤。摔跤者穿特製的短上衣(叫褡褳),系腰帶,穿長褲,衣、帶可以抓,全身可以握抱,但不許抓褲子,不許擊打,不許使用反關節動作,三點著地(兩腳加一手一膝著地)為失敗,三跤兩勝,沒有時間限制。練習或比賽由有技術權威的年長者主持,充當教練和裁判。民國時期在北京、天津等地有不少人以表演摔跤為職業。當時的武術組織中央國術館和精武體育會也有摔跤科目,曾舉行過幾次全國性比賽。1936年,還進行過女子摔跤比賽。